活到96歲!名校教授夫人「斷食3日」去世 生前留下的「一句話」:令所有退休人深省
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,96歲斷食斷水去世。面對老年、疾病與死亡,她生前留下的思考,發人深省。
一、丈夫離世後,堅持自理,追求生命的質量
陳司寇在退休前是北京101中學的教師,丈夫趙寶煦是北京大學的教授。在陳老師92歲的時候,丈夫因病去世。之後,她一直獨自生活。
94歲的她身體健康,頭腦清楚,除了每周清潔工來兩次幫忙打掃家裡外,日常生活中她都堅持自己能做的事就盡量自己做。
陳老師有3個孩子,每周子女們都會來家裡看望她。兒子住得遠,工作又忙,她便體貼地跟兒子說不用每周都來,平時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就可以了。
每一天,她都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。9點吃完早餐後,她就會開始看書看報,看到喜歡的地方就摘錄下來或剪下來,還會時常翻看自己的摘錄,樂在其中。平時她還很愛看電視劇,會隨著劇情大聲笑大聲哭,有時還會琢磨如果自己是編劇會怎樣處理劇情的細節。
陳老師說,人到70歲之後就會很難過,身體的疾病多,心裡的情感孤獨。慘兮兮,等著人來關懷,難道人老了,就一定要這樣過晚年嗎?
「我已經準備好走了,隨時都可以走。但哪怕活一天,我都要讓這天活得有質量。」這是陳老師晚年接受採訪時的自述。
二、55歲退休,94歲身體仍然硬朗
在接近40年的退休生活里,陳老師一直保持著健康的體魄。她認為,老年人也要有目標,這樣才能過得更健康愉快。
第一個目標:減少病痛
她認為知識就是健康,老了之後一定要多學習醫學保健知識,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這樣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,從日常中調整生活形態收穫健康,也能在出現病痛時,不會病急亂投醫。
例如,她曾經得過皮膚瘙癢症,癢得睡不了覺。那時的她自己看專業書,分析自己的瘙癢症類型,然後改變生活方式,從書中學做食療和穴位按摩。就這樣,皮膚瘙癢症在她自己的調理下慢慢好了。
除了關注身體健康外,她還很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。她很熱愛生活,對時事政治、戲劇體育都感興趣,日常文化生活也十分豐富。她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,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和快樂。
第二個目標:走得快一點
她認為死亡是自然規律,只要生活得有質量,活得痛快,就不會害怕死亡的來臨。就是這樣的好心態,讓她的老年生活過得積極充實,不懼歲月催老。
很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,對錢財越是斤斤計較,把生活過得摳摳索索的。陳老師則恰恰相反,她認為與其把錢都存起來,不如把錢花了與眾同樂,別人開心之餘,自己也樂在其中。所以每次孩子來看她,她都會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,兒女過生日的時候,她還會包上萬元的紅包。
她認為人到老年要想得開,一定要放下自我,學會換位思考。撫養兒女不要圖著回報,只要奉獻即可。
一個人生活是常態,把兒女來看你當做是驚喜,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,常感寂寞了。平時人際交往,與人感情要真摯,但不要過於纏綿。
三、晚年拒絕治療,斷食斷水,安詳離去
2017年,96歲的陳老師,各種疾病接踵而至。首先是腎癌發作,然後尿毒症和噴血性腔梗伴隨而來,加上中間一次跌傷和中風,陳老師的身體臟器衰竭得很快。
起初還能半自理地生活,但到9月時,她因為雙腿僵直渾身難受已經不能下地行走,只能躺在床上。她拒絕去醫院就診,沒有吃藥,也沒有注射和打點滴,只是堅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練習。
她還囑咐女兒不要通知學校、親友,也不要讓人來探望。她甚至希望能安樂死,來讓自己「走」得更快些,因為不想自己拖累到別人,於是她決定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生命。
10月17日,她開始斷食,腎癌引發腰部疼痛時,也只是用手抵住腰部,沒有打止痛針。20日,她已不能吃喝,雖然口不能言,但頭腦仍很清楚,能寫下自己的要求,比如請人幫她解手、翻身等。21日下午5點13分,她終於安詳地離開了人世。
四:每天3個「一分鐘」,老了身體也杠杠的
陳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,哪怕老了,依然應該堅持自理、要學習思考、有尊嚴的活著。而老了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身體不利索,不妨趁現在開始,日常做點「輕運動」,每天只花3分鐘,健康活到老。
1、手掌對搓一分鐘
兩隻手掌快速對搓1分鐘,大約300次左右。這樣可以刺激手掌穴位,達到通六經、強內臟、調和陰陽之氣的功效,有助於緩解肩痛和眼睛疲勞。
一個老人的手指和手很痛
2、揉耳輪一分鐘
雙手輕輕地揉兩隻耳朵的耳輪1分鐘,直到耳朵微微發熱。這個動作可以通經散熱、保健聽力,尤其對耳鳴、目眩和健忘有很好的防治作用。
3、叩齒捲舌一分鐘
把嘴巴張開,然後輕叩牙齒,同時捲動舌頭,重複1分鐘。叩齒動作可以幫助牙根和牙齦活血,而捲舌動作則可以增加舌頭的靈敏度,讓舌頭活動自如。
理智、勇敢、自律...陳老師身上有太多的精神值得學習,讀完陳老師的故事,你會重新思考死亡、人生的意義嗎?
參考資料:
[1]曹培,陳司寇老師的健康課(一)[J].中國老年,2018(2):48-49
[2]曹培,陳司寇老師的健康課(二)[J].中國老年,2018(4):50-51
[3]陳老師的最後一課—晚年生活可以這樣過.大眾衛生報,2018-01-26
[4]每天10個「一分鐘」,想不長壽都難.生命時報,2015-11-30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