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媽,你要死沒?我喪假只剩2天」!聽完兒子的催促 老母親「不禁含淚」咽下了最後一口氣
正所謂「養子送終」,父母花費大半輩子的時間與精力去培養子女,當父母年老之後,子女給他們養老,為他們送終,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情。但是,現如今卻有不少子女將這種行為視作負擔,甚至因此而產生怨言,不禁令人唏噓感嘆。
前段時間,就有這樣一位兒子遭到不少網友的詬病。當時, 69歲的張婆婆生了重病,被鄰居送到醫院,一直卧床不起。由於老伴走得早,家中又沒有其他親戚,所以鄰居只好想方設法通知張婆婆唯一的兒子回家照顧老人。
很快,兒子便從外地回到家中,這也是他離家十年以來,第一次回家。然而,回家之後的兒子雖然一直留在醫院,但是並沒有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職責。
幾天之後,兒子突然對張婆婆說了一番話,這才讓張婆婆意識到,自己費盡半生心血養育出了一個怎樣的孩子。
當時,張婆婆雖病重,但意識仍舊清醒,畢竟好不容易等到了自己的兒子,她希望能夠多看兩眼。但此時兒子卻不耐煩地說道:「你到底死不死,我只請了一周的喪假,現在只剩2天了,你再不死我工作要丟了。」
聽完兒子的這番話,張婆婆這才明白,自己的生命原來遠不及一份冰冷的工作,沒想到自己臨死前還是成了兒子的累贅。想到這裡,張婆婆不禁老淚縱橫,很快便咽下了最後一口。
對於張婆婆的遭遇,不少人都表示氣憤不已,甚至有些網友對兒子表示強烈譴責。的確,兒子的舉動不盡孝道,但更令人寒心的是,這種情況早已不是個例,而是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常態。
現如今,不盡孝道的孩子,又哪止張婆婆兒子一人呢?那麼,究竟是什麼原因,導致孩子出現不孝行為呢?
孩子不孝順的原因:
父母過度寵溺
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少父母開始通過無條件滿足孩子需求的方式,表達自己對於子女的愛意。然而,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並不能因為父母的這種無條件付出而心存感恩,反而容易因此產生依賴心理。
在這種情況下,孩子很可能會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,因此不願孝順父母。有些孩子甚至會一直延續這種索取行為,最終演化為啃老族。
父母缺乏陪伴
還有一些父母則是因為工作的原因,經常沒辦法給予孩子陪伴與關愛。在這種客觀條件下,孩子難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,自然也就不會萌生感恩父母的念頭。
此外,缺乏陪伴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孤獨、失落感而產生諸多不良心理,這些負面狀態將演化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阻礙。
父母管教不當
孩子具有極強的可塑性,他們能夠獲取什麼樣的能力、形成什麼樣的認知,完全取決於父母的管教。如果父母管教不力,那麼孩子出現不孝順的問題也是情理之中。
例如有些父母喜歡當眾批評孩子或是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,長此以往,孩子很可能因此心生不滿,又怎麼可能做到感恩、孝順父母呢?
可見,尊老愛幼雖然是我國的傳統美德,但是這並不代表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這種品質。因此,要想讓孩子學會孝順,父母必須進行一定的教育教學,而在此之前,父母要先教會孩子感恩。
要學孝順,先學感恩
孝順是指子女對於自己長輩的一種尊重與贍養,其出發點也是源於感恩,但對象僅限於家中長輩。而相較之下,感恩則是面向所有惠及孩子的人,其受眾更廣,涉及的情感更多。
因此,為了降低孝順教育的難度,父母應該先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,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感恩他人。具體的教育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。
理解感激情緒
感激作為一種情感,其給人的主觀感受是相當微妙的。受到他人幫助時,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首要情緒便是愉悅,隨後才是其他複雜的心理變化。
可如果孩子沒有對感激這一情緒形成概念,那麼在接觸到這種情緒時,他們只會視作愉悅處理。這將導致孩子出現受助之後不予情感反饋或是物質回報的問題。
學會辨識對錯
在理解了感激情緒之後,父母還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辨識對錯,畢竟不是每種協助都需要孩子予以回饋。
舉個例子,如果有人拿作業給孩子抄或是考試時幫助孩子作弊,對於這種「援助」,孩子應該認識到其不當之處並予以拒絕,而不是坦然接受並在此後還以更加錯誤的方式去回報這種「恩情」。
學習投桃報李
等到孩子可以明確哪些行為才是應該予以報答之後,父母就應該教給孩子如何進行感恩。如果孩子不能明確這一點,那麼很可能以錯誤的方式感恩他人,甚至遭到道德綁架。
父母要讓孩子明白,所有的感恩行為都應該基於一定的限度以及個人實際能力之上。也就是說,感恩他人既不能以犧牲個人基本利益為前提,也不能超出個人的合理承受範圍,否則這樣的感恩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。
版權說明:本文及配圖均為自媒體用戶上傳,不代表平台觀點。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。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